学习的关键是互动,互动不单纯的是活动,还有思想交换,能力展示等,那么如何实现这种互动呢?
没有互动就是单方面的表演,如果表演也算不上,就是丢人现眼了,也无法迎合现代人越来越强的浮躁的参与欲和表现欲,一厢情愿痛苦的还是双方。我们看古典新年音乐会,一如既往就是那些曲目,没有太大的变化,观众依然很喜欢。为什么呢?应该明白互动的前提是观众要懂对方传递的是什么。
“对牛弹琴”,说的是牛不懂你的内容是什么,所以不会互动。如果穿着红色的衣服在牛的眼前晃动,那牛有没有动作?从对方的心理出发,选择触动他们的方式,让他们能懂的方式才能互动。比如芭蕾,舞台剧,古典音乐,也是能够懂的观众才会去理解,用心欣赏就是一种无声的互动。
实现互动要求我们把动机隐藏,用肢体活动疲惫学员的思维模式,用心理按摩融化学员的排斥心理。培训开关的设置看似控场手段,实际上是打开学员心门的手段,是与学员互动的开始。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告诉学员怎么去理解?怎么去配合?怎么懂得他们的任务是什么?
我们一直都在说“换位思考”,感同身受就是营造互动的开始。互动也要寻找共同性的方式。尽管同样的表演不同的人会读出不同的感受,但是也有一些是有共同性的,比如悲惨故事,眼泪,忧郁的眼神能打动普遍的观众。对于培训师而言,柔性切入,娓娓道来,语气,情绪,肢体,语言的渗透都是有效的方式,这些都可以通过训练来获得。
培训中的“换位思考”是指在培训之前,除了思考课程的安排和理论的系统准备之外,还要考虑学员的期望,从学员的最初状态去切入,不是强调自己的权威性。现在很多培训师使用的方法是抬高期望值,让学员去跟随,这是不科学的。和你在意的人交流,开始的时候你会听对方的话,从中捕捉你想要的信息,然后调整组织你的语言逻辑,尽可能去贴近别人的思维频率,而不是一味的要求别人跟随你的思维频率。
为了更好的感受学员的心理状态,培训师需要积极的进行情绪和心态的调整,达到“激情”和“自然”的状态。
大家喜欢有激情的老师,是因为培训师有“激情”的状态给了学员一个暗示:培训师喜欢学员——“激情”是因为喜欢学员而表现出来的状态,同样的平和和冷漠会被当作不喜欢的表现。所以,培训师应该通过自己的“激情”来给学员一个积极的暗示,与学员的表现形成良性互动,互相激励。
“自然”是说培训师要能迅速融入培训的氛围,把学员领进门后主动的成为学员背后的推动力。尽管个人崇拜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触发学员的参与度,但是,过分的崇拜会导致学员只关注培训师,不关注自己的真正目的。所以,除了做培训师的培训以外,培训师要做到“自然”,做学员身后的配角。在给学员培训时,培训师是完成任务的执行者,培训师属于课程内容的一部分;在给培训师做培训时,培训师榜样的影响者,课程是培训师的一部分